教师不再是"铁饭碗"?此地出台教师退出机制!
在2024年1月7日的北京市丰台教育发展理事会2024年工作会上,一项重要的决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发展理事会通过的《关于推进丰台区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2024年该区将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考核结果运用,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据媒体此前报道,北京曾在2022年印发《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其中提出,要建立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依法依规依程序撤销教师资格、清理退出教师队伍。此前各区尚未有明确的退出细则,此次丰台区探索建立的教师退出机制是北京市首个正式公开的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
1
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
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机制
"少部分教师抱有'铁饭碗'观念,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特别是超编学校存在个别教师'躺平'的现象。"区教委副主任翟洪臣道出了此措施要破解的问题。他表示,对聘期内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聘期结束后学校可不再续聘,或降低岗位等级、调整岗位聘用。对于不服从组织安排或者安排到新岗位后年度考核仍不合格的,学校可按规定程序解除聘用合同。"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多个部门对长期在编不在岗的学校冗余人员进行清理,释放学校编制潜力,减少或杜绝学校人浮于事的现象。"
包括该措施在内,推动"区管校聘"工作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将落地。2024年,丰台区将动态调整各学校编制,推动编制资源向中小学倾斜,优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编制需求。根据本市核定的中小学校职称结构比例和该区中小学校编制总量,相关部门将核定区域内中小学校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数量,并实行总量控制。区教委将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内,利用岗位区级统筹指标,解决学校因交流轮岗等因素带来的岗位超聘问题,推动实现"应交流尽交流",不再使岗位设置成为高水平教师交流的障碍。
针对小部分教师在获评高级职称后"躺平"的现象,丰台区将改进岗位聘用制度,进一步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校内岗位竞聘机制。符合延迟退休政策的55岁女教师,每周课时需达到满课时量, 并服从学校教育教学岗位安排,如未达到上述标准,将降低一级或两级岗位聘用。区教委还将进一步探索在集团内不同法人单位间实行岗位竞聘制度,进一步提高人岗匹配度,激发人力资源使用效益。该区也鼓励集团牵头校每年借编增加招聘指标,形成"人才蓄水池",建立完善招聘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
2024年,丰台区还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向参与实施重大改革性工作、学校重难点工作、交流轮岗等工作的教师适当倾斜,推动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机制。为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该区鼓励编制冗余单位加大向编制紧张单位交流教师的力度,编制冗余单位力争在2024年7月前输出超编教师,达到编制平衡。
会上,丰台区教委副主任郝玉伟解读了《丰台区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试行)》,未来该区凡新建学校均纳入教育集团管理。该区还将赋予集团牵头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集团管理权,坚持"一校一案",鼓励教育集团内部探索贯通式培养、特殊人才培养、访学游学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
2
多地启动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
公众对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关注,源于2022年11月份,宁波市教育局发布的关于《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拟对未能聘任上岗、考核不合格、违反师德或因其他原因等不能胜任(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予以退出。教师退出渠道包括待岗、转岗、离岗退养、解聘。意见发布之后在网络上引发网友讨论和较大恐慌。
其实,早在2017年,南京某区县教育局就开始推行"县管校聘"制度,其中涉及到"中小学退出机制";2021年湖南某县也试行了中小学"县管校聘",并在2022年全面推开教师竞聘工作,对于不符合相关要求或违反相关规定的教师进行解聘或"不予聘用"。
2022年6月,南京市江北新区也发布了实施意见,提到要"探索以转变岗位、待岗培训、解聘为主要途径的教师退出机制"。
2023年2月,贵阳市印发《贵阳贵安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再次提出教师退出机制,对在综合考核中排名末位的教师,明确实行"首次取消目标绩效、再次调离转岗、三次落聘退出"机制。政策指出,不会有大规模退出,一般没有师德师风问题但能力不够的,会转岗、再培训上岗、退养等,但有师德师风问题的就会被清退解聘。
随着各地逐步启动"教师退出机制",不难看到,新的时代,已经对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退出机制"的建立,不是为了大规模清退在编老师,而是为了激活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编制结构,使教师能够保持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状态,防止教师"躺平"。
3
为什么提出"教师退出机制"
"教师退出机制"的提出,从微观层面来讲,主要在于教育系统要解决学校教师管理中的两个"老大难"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是"教师调动难"。
此调动非调任之意,而是学校在完成相关工作时,学校管理层难以调动拥有编制的公办教师配合完成工作。
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学校的人事调配权、财务支配权被上收至教育局,在针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中,校长的权力极小,难以调动公办教师配合工作。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
在中小学校,教师内部分化严重,教师之间"忙闲不均"的现象较为突出:有的教师忙得忙死,但是也不乏有的教师较闲;"忙"与"闲"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对领导的认同度,以及晋升的动力等因素。
有些乡村学校的校长反映一些年轻教师不得已进入到教师队伍,但是并不热爱教育事业,不认真负责,他们想管管不动,不想要又推不掉。还有些学校难以调动中老年教师,部分教师依靠自身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资历,在外参与或开办培训班,有的老教师长年不在岗吃"空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调动和学校发展。
另一个问题是"编制配置的结构性失衡"。
如果把县域内的学校分为三类,分别为城区学校、乡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城区学校的教师编制是严重缺编,乡镇学校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超编,农村学校的结构性超编问题极为严重。
乡村学校出现超编,容易理解,核心原因是因为学生数量减少,但是学科教师配置要齐全,学生少教师多,所以就出现了结构性超编。
城区学校严重缺编,则是因为县域教育城镇化的发展,大量乡村教师通过借调或考试的方式进城,一方面城区学校的编制名额有限,一些进城的教师人在城区学校,但编制仍留在乡村学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依靠关系进城的教师或缺乏责任感的教师占着编制不干活,学校拿他们没办法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城区学校面临着双重矛盾,即"人多编少"和"教师人数多但干事教师少"。
由于存在结构性缺编的困境,一些学校通过聘请代课教师弥补编制教师不足的问题。代课教师承担任务重,比如很多学校的编制教师不愿意担任中层干部或班主任,就由代课教师来承担,但因财务制度限制,代课教师的待遇远低于编内教师。这点早已引发了代课教师的不满,代课教师为此上访的问题已经出现。这也意味着,城乡教师的配置依靠过去的人员调动和编制配置,已经难以为继、不可持续。
此外,教育环境也变得愈加复杂,教育目标、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政校关系、学生心态、教学管理任务量等都发生了变化,这要求教师不得不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教师职业的竞争,有越来越多优秀者愿意进入到教师行业,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又不断提高时,部分编内教师试图继续"躺平"不再可能。
因此,实施"教师退出机制",打破"编制保护",赋予学校和教育局一定的权力,通过制造流动和制造危机,激活教师队伍,拒绝教师躺平,重新为城乡学校配备合理的教师队伍,对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退出机制"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部分,在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下,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势在必行。"流水不腐","退出机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期待在体制机制的改革中,更多教师能够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拒绝躺平,不仅是在当下的编制竞争中,更在未来与人工智能合作共存的更大的教育变革环境中,能够成为真正不可被替代的优秀老师。
同时,也期待教育部门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当地实际情况,把握尺度,保留温度,公平公正,平稳有序地推进改革。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和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性和合理性,铁饭碗可以打破,但是教师的待遇要做好持续保障和"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