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京城小雷"挺嘚瑟。
一家有着800多万粉丝的意大利主流媒体报道了他在中国的故事,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已经有近1000个人留下了评论。
● 图片来源:bilibili@京城小雷ALEX
他是个在米兰长大的意大利小伙,中文名叫阿雷,其性格也如这名字一般,非常外向,非常炸裂,妥妥的"社交恐怖分子"。
他最常做的,就是自制小视频,分享中国和意大利的种种。
在ins上,他也一直用意大利语分享在中国的生活......正因为如此活跃,他成为了媒体的心头好。
从2016年来到中国后,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不仅成了大网红,还成了一名电视咖。
他是《非正式会谈》的意大利代表。
● 阿雷
在观察纪实综艺《屋檐之夏》里,他与朱爷爷这对忘年交贡献了不少笑料。
在大型文化探访节目《诗行长江》里,他以外国人的视角,带领大家探索一个不一样的重庆。
● 图片来源:《诗行长江》
究竟是怎样的缘分让这位"大活宝"来到了中国?
此事还得从他的天分说起。
要说阿雷的中文水平,看过他视频的几乎都会竖起大拇指。
不夸张地说,比华小妹那山东的舅、福建的叔、江西的姨,以及江苏的爹妈标准多了。
别看阿雷长得帅,其实他更是个语言小天才。
除了母语意大利语之外,他能在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间无缝切换。
● 图片来源:bilibili@京城小雷ALEX
阿雷早早地就挖掘到了自己的天分,所以在意大利时,他读的就是语言高中。
同时进行三门语言的学习完全没能难得倒他,于是他把眼光瞄向了能把老外虐哭的中文。
当然,这层考量最初起于现实需要,意大利是全欧洲里中国人最多的国家,学会了中文很容易找到工作!
彼时的阿雷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仅有的了解不过是小时候看过的《末代皇帝》,而且......完全看不懂。
● 图片来源:bilibili@京城小雷ALEX
在这种情境下学中文,多数人不会撑过一个月,但阿雷的韧劲真不是开玩笑。
由于他在米兰的家离华人街仅4站公车,于是他在学习中文期间,坚持到华人街的小学当志愿者,教一些刚来到意大利的中国小朋友学意大利语,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锻炼了中文,还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彼时的他在米兰大学(La Statale)读中文专业,但中文只是课程之一,且教中文的老师只有3名,完全不能满足他对中文学习的需求。
于是在2016年,他在中国申请了一个短期的语言课程,想要沉浸式体验中文的语境。
那是他第一次离开欧洲,来到陌生的国土上,初来乍到的他曾闹出过不少笑话,但令他惊喜的是,中国远比他想象中要好。
● 阿雷在巫峡。图片来源:微博@京城小雷
这里厚重的历史、古色古香的建筑、美味可口的小吃、繁华热闹的市井街道都让他深深着迷。
更让他收获的是,他意识到他在意大利学到的许多知识跟真正的中文关系并不大。
结束了短期的学习后,阿雷回到意大利,毅然决定从米兰大学退学。
2017年,他来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学习,成为一名真正的留学生。
跟意大利学到的基础中文不同,北语的课程设置是相当"虐"的。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欣赏一个都逃不掉,且不说外国人,想当年咱上中学时,也被古文赏析整得嗷嗷叫。
但阿雷是属于越虐越兴奋的类型,大学期间,从古老的《论语》到唐诗宋词,再到鲁迅、老舍,涉猎之广泛,让很多网友自愧不如。
课堂之外,他还把实践做到了极致。
在北京的几年,阿雷一直住在胡同里,自带社牛属性的他很快就跟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混熟了。
一唠就停不下来的嗑,把阿雷的京腔"腌制"得十分入味,连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忍不住调笑。
阿雷对此很上头,他干脆连毕业论文都瞄准了"北京话中的儿化词的研究",这一板一眼的认真劲儿,让他的论文拿到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
● 图片来源:bilibili@京城小雷ALEX
也难怪,他后来把自己的江湖名号起为"京城小雷"。
如今,中文已经成为了阿雷的"第二母语",语言天分之外,更多的是他本身的刻苦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说这句话影响了他对中文学习的态度,以及做人的态度。
阿雷,外号"雷妃"。
这可不是网友的恶搞,而是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的。
阿雷是《甄嬛传》十级学者,几乎是能把剧情盘包浆的程度,哪怕是去美容院做个脸,都要向前台小姐姐安利他最爱的华妃。
平日里说话,他也逐渐"妃里妃气",自称"外国第一甄学家"。
● 图片来源:bilibili@京城小雷ALEX
请朋友来家吃饭,他还会亲自下厨,做一盘华妃娘娘爱不释手的蟹粉酥。
● 图片来源:bilibili@京城小雷ALEX
起初入坑甄嬛,是因为那令人上头的宫斗,渐渐地,他开始对剧中人物的服装、头饰,台词中的成语和古诗词,乃至中国古代的宫廷规矩和礼仪产生浓厚的兴趣。
情到深处,他还真的魂穿"雷妃",自导自演了一出"钮钴禄阿雷"的剧情。
● 图片来源:bilibili@京城小雷ALEX
只不过这妆造......嗯......一看就是进口的。
观感虽浮夸,但阿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是认真的。
他能客观地对待电视剧与历史的差别,透过剧情,他会深入去了解历史本身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他附带学会了很多艰深的用词。
他喜欢嫔妃们华丽的服装和配饰,在重庆录节目时,他结识了一位专门研究花丝镶嵌的匠人,当他了解到这种工艺在清朝时期被广泛用于宫廷配饰中时,两眼直冒星星:"现在居然还有人在传承这个工艺,真是太棒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见识到中国传统服饰的美,他特地带了一件马面裙回到意大利,在各种古老的建筑前摆拍,吸睛十足。
● 穿马面裙的阿雷。图片来源:微博@京城小雷
在中国生活的八年间,他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曾经,他对中国的理解是非常浅的,"功夫""中餐"似乎就是中国的代名词,而现在,从中国的传统习俗,到民间的茶知识,再由各地寺庙的壁画深入到宗教,他都能侃侃而谈,俨然是个中国通。
变化之大,连他自己都感到吃惊。
难得回趟意大利,阿雷也不忘带上二锅头、辣条、王老吉去跟发小们分享分享。
● 图片来源:bilibili@京城小雷ALEX
翻看阿雷的个人主页,常常会震惊于他对日常事物的热情。
明明是太过寻常的东西,他总是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分享欲。
站在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阿雷坦言:"在意大利,人们工作是为了生活;而在中国,人们的生活里只有工作。"
基因上的不兼容,让他的精神状态领先全网20年。
这种状态,挺"欧"的。
有人仅仅因为快乐而做某件事情,那么这份快乐就具备相当的传染性,这样的阿雷,活该遭人喜欢。
当然......他鬼马起来也挺"欠"的。
今年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纪念日里,阿雷做了件很让他自豪的事情:
他在舞蹈剧《看不见的城市》里,化身为马可·波罗。
舞台剧改编自意大利国宝级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同名小说,整本书写了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讲述的55个城市的故事,而这些城市都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整部作品透露着卡尔维诺对于后现代社会城市的思考,以及人与城市的关系的思考。
一个意大利的文本,一个古老的意大利旅行者,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外乡人。
阿雷说,这个角色像是与自己的跨时空对照。
为了走进角色的内心,他常常拷问自己:"当一个人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地方,却为之付出毕生心血时,他会有怎样的感受?一段旅程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他重新审视了故乡米兰,尽管已离家多年,但童年的夏天里,茉莉花的香味、大海的味道、香蒜酱的味道依旧萦绕在心间。
故乡,仍是自己的思念之源。
想起当年的离开,对中国的向往是其积极的一部分,但那消极的一面,他一直选择了忽视与逃避。
太过熟悉的城市,一成不变的生活,明明这个世界是流动的,但它却偏偏结成了灰暗和无趣的"痂"。
● 阿雷在重庆。图片来源:微博@京城小雷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卡尔维诺写过一句话:"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20岁的阿雷,选择了拥抱陌生,而8年之后的今天,他很庆幸当年做了这个决定。
他不仅了解到了一个具象的中国,也重新梳理了自己与故乡的关系,更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审视着两种不同文化间的相似与疏离。
如今,阿雷依旧在以社交平台为媒,为相互好奇的两国人民搭建着沟通的桥梁,他既书写着自己的中国故事,也常常普及意大利人的生活日常。
当然这件事不尽然都是美好,他也曾遭到外国网友的抹黑、网暴。
● 图片来源:bilibili@京城小雷ALEX
对于这一点,阿雷表现出深深的无力感:"我想要不同,也期待着不同,因为我觉得在一万公里外寻找相同的东西是很愚蠢的。"
在后真相时代里,想让真相击穿偏见,让陌生击穿熟悉,太难了。
好处是,虽说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但表达,始终是表达者的自由。
你愿不愿意去桥上看风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桥就在那里。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